close

中州吟社成就第一街詩人

中州吟社的擊鉢課題,大多刊載在施文之友與中國詩文之友的詩刊,以季康仕女畫或名家名畫

作封面,樹立風格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中州吟社在台中第一街美稱的南屯區發跡,在60到70年代期間,詩

風鼎盛,無人不曉。


        1726年,由嘉應州﹑汀州﹑惠州與潮州四府遷移而來的十二姓氏墾民,

捐地集資,在北抵葫蘆墩(豐原),南通半線(彰化)的犁頭店街古道蓋建

「萬和宮」。1732年清廷為便於統理,在境內設立貓霧捒巡檢署,因而成為

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的機能重鎮,帶動台中盆地的繁榮。

犁頭店詩潮    中州吟社帶頭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    1797年,由南京戶部主事簡貴信及其祖先簡會益獻地,歲貢曾玉音等捐

建創建犁頭店文昌祠(今稱文昌公廟),因設有庠序(鄉學),延聘碩儒任

教,鄉梓教育亦得以發揚。犁頭店基於這兩大寺廟的宗教信仰,凝聚地方文

人雅士,紛而投入地方文化事務,呈現豐饒人文,南屯區是台中文化發源地

,犁頭店街為台中第一街的美稱,傳遍千里。

        繼梨江吟社,在台中第一街蘊釀而生的詩社是「中州吟社」,「中州吟

社」創社於1923年,第一街的詩人在學田人陳若時帶動下,宣揚固

有文化,鼓吹傳統詩詞之美。依「天籟吟社」張國裕社長所述,「中州吟社

」的詩會活動,曾遭逢中斷,戰後,始由曾任南屯庄庄長的林友仁,於南區

的林氏宗祠,再度組社成立,若依民國59年發行的《詩文之友》收錄<中州

吟社25周年紀念詩>之詩作推斷,時間是在民國35年,犁頭店傳統詩潮,再

度興起。



        民國53 年,中州詩社詩友,以向心南二路劉學蠡住宅為聚會點,常在此

聯吟。照片中人物,前排坐者自左起依序是:林友仁﹑朱啟南﹑吳醉蓮﹑許

文奎﹑吳醉如﹑黃爾竹﹑王少滄;後排站者自左起依序是:莊南民﹑陳慶輝

﹑劉學蠡﹑吳松柏﹑蔡柏樑﹑蔡琢章﹑謝金生﹑劉嘯盧﹑林謙庭﹑(名字不

詳,待查)周俊卿以及劉清河。

(劉清河提供 黃豐隆翻拍)


擊缽例會名聲遠播    詩社樹葉繁茂

        第一街詩人積極參與「中州吟社」的擊鉢例會,尤在民國六、七十年間

為盛,民國64年,「中州吟社」擴大陣容,組織「台中市中州詩學研究會」

社員最多時有近百人之多。接連數屆皆由陳慶輝與劉學蠡擔任社長與副社長

要職,社員且多次參與霧峰「櫟社」詩會,亦吸引中部地區名詩人前來聯吟

,繼而成為社員,基於此,第一街詩人以「中州吟社」為根基,倡導成立中

部詩人聯誼會,選定於文昌公廟設立,取名為「中部詩人活動中心」,以詩

會友,繞樑吟唱,終日未歇。

        民國73年至83年間,萬和宮與文昌公廟聯合辦理三次的全國詩人聯吟大

會,由中州吟社負責徵詩與評選,並動員南屯區公所職員,規畫與進行現場

作業,在南屯國民小學大禮堂進行。民國83年,萬和宮為慶祝萬和大樓落成

暨協辦「83年文建會全國文藝季~犁頭店思古系列」活動,特於2月17日舉

辦全國詩人聯吟詩會,這是在南屯區舉辦的第四次全國詩人聯吟大會,躍居

詩壇要地之榮,只可惜,就此成為絕響。

僅存詩人留詩    創作緬懷作品

        當今,第一街詩人惟存劉學蠡、劉清河與賴敏增三位,稟持理念,持續

創作中。往日榮景,回首不見,唏噓之餘,邀您一起來緬懷第一街詩人留世

之作。民國39年擔任南屯區第一屆民選區長,任內附設「中州吟
社」的林友

仁,在「梨江秋望」這首詩中詠歌南屯溪:瑟瑟西風夢裡譁,紗窗高臥夕陽

斜,居閒情放籬邊菊,詩奧神傳盆上花,水碧筏溪紅蓼艷,地肥肚嶺晚禾嘉

,南屯好景秋三月,如許晴空一望賒。「改良書房」簡楊華的門生林劉連炳

,為南屯區第一任委派區長。孜孜致力於公,以淡泊廉潔聞名鄉里,在卸下

公職時,以「田園秋趣」描述歸田心情:掛冠歸去耕南畝,來作於陵一野人

,秋芥味辛甘自得,灌園喜與竹為鄰。詩文琴藝皆精湛的陳鶴松,「讀書聲

」可窺其生活韻味:書軒我愛細傳聲,入耳怡神韻倍清,繼晷焚膏君莫笑,

狀元曾是此中生。出自田心仔(田心里)的賴敏增,雖未迎上「中州詩社」

風潮,但求教於劉清河十年有餘,頗得真傳,「漫泳」一詩見真性情:半百

人生彈指過,不教歲月盡蹉跎,書城坐擁尋詩思,更為丹青兩鬢皤。




水碓劉家祖祠繩繼堂,昔日詩歌繞樑,今成地方學子緬懷之處。


此篇文章刊載於閃亮台中第32期(2006.12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